2023-07-28 05:18:19 来源:半岛都市报
正值暑假,
高铁“熊孩子”事件频出,
引发网友热议。
(资料图)
坐动车被两次提醒“管好小孩”,
女作家苏小懒向12306投诉,
就冲上热搜第一。
作家苏小懒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
苏小懒认为,自己什么都还没有做,甚至还未进车厢,乘务员便单独进行提醒,她认为这是一种冒犯。随后自己孩子只是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画画,乘务员又过来提醒了一次,“然后这节车厢所有带孩子的家庭都被单独提醒了。”
苏小懒表示,当时整个列车车厢都非常吵闹,甚至听不到广播的声音,有的人在打电话,有的人手机开功放,有人在聊天,而乘务员又对所有带儿童出行的家庭进行提醒,这是一种区别对待,是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的一种歧视。
此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明了事情,表示感觉被冒犯,明确表态反对区别对待,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
一方面她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和公共交通工具管理者发挥作用,张贴宣传关爱未成年的海报、标语,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方法的公共支持,也请大众对出行的婴幼儿家庭有一些包容,不要拿成人的出行文明礼仪来要求婴幼童。
另一方面,苏小懒也呼吁家长朋友们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多掌握一些育儿技巧,出行时多准备一些玩具、图书,同时也不必过于焦虑。孩子因为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她以南航的服务为例提出建议,“他们会在飞机上提供一些拼图贴纸,让大家去拼,只要有儿童的家庭都会发一份,这个就有温度、有方法。”
今天(7月27日)上午10:39
苏小懒通过微博再次回应
她说,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现在已经发展到——甚至没有一视同仁,什么都没有做,还没上车、上了车后安静坐着都被单独、专门过来提醒。甚至大量网友反馈,全国很多趟高铁多次广播:“如果婴幼儿哭闹,必须去车厢连接处。”
对此苏小懒表示质疑,因为车厢连接处晃动大、噪音大、接开水的多,非常容易摔伤。
铁路部门回应
@苏小懒 告诉记者,自己在12306上进行了投诉。铁路部门表示,是乘务员安全宣传不到位,造成误会。
在沟通中,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调了视频进行调查,应该是您双方产生分歧,有不同的意见。”对方表示,是乘务员安全宣传不到位、说话方式不对造成误会。
工作人员也对乘客感受到了不好的乘车体验表达了歉意,表示列车班组会进一步召开分析会讨论这个问题,但也强调“说的广播问题在我们车上没有发现”。
工作人员解释,对于带儿童乘坐火车出行的家庭,乘务员会进行安全提示,提醒他们在车厢内尽量少走动少跑动,避免磕伤碰伤。
记者也联系到12306广州铁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没有规定乘务员必须提醒带儿童的家长管好小孩,目前对于带儿童乘坐铁路交通的乘客也没有相应方便政策,“良好的乘车环境是靠广大旅客和铁路方面共同维护的,也建议广大的旅客都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对于苏小懒提到的列车广播问题,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广播方面没有播报让哭闹幼童去车厢连接处哄劝,如果确实在比较吵闹的情况下,乘务员会进行提醒。”
律师:铁路方面合法性无问题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铁路方面的做法在合法性上并无问题,近期关于高铁车厢孩童吵闹引起的纠纷较多,舆论给予了铁路方面较大压力,为了维护车厢内的秩序,铁路工作人员选择劝解带孩子的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并无恶意,也不涉及侮辱、诽谤、寻衅滋事,是正常的履职行为。
不过,如果乘务员在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上不恰当,让乘客感到不适,甚至觉得受到了歧视,铁路方面还是需要加强对乘务人员的培训。
有网友觉得
“儿童的年龄不同,
公众也要有不同的宽容度。”
也有人感同身受表示,
这个呼吁缓解了
带娃出行的焦虑。
但也有网友觉得,
投诉这事儿有点小题大做,
乘务员可能也是善意的提醒,
毕竟高铁上被“熊孩子”
打扰过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网友则用实例证明,
并非小孩天性爱玩闹,
也有安静有礼貌的小孩子。
还有一些网友指出,
令人反感的是那些
任由孩子胡闹而毫无作为的家长,
“讨厌的不是小孩,
而是不作为的大人。”
其实,
关于此话题的新闻,
近些时间一直被广泛讨论。
对此,
有人建议高铁应设置“儿童车厢”。
那么,
一个专属于孩子的“非静音车厢”,
能解决吵闹的问题吗?
专家:儿童自制力及执行力不足所导致
河北邢台的刘女士因工作原因,经常需要乘坐火车出差,说起车厢里的“熊孩子”,刘女士一脸无奈。“尤其是时间特别长的车次,如果有孩子在那儿闹,自己休息不了,也影响别人。”
经常出差的石家庄市民孙先生也表示,乘高铁时很担心遇上孩子吵闹的情况。“有时候想在车上休息一会儿,但有小孩在车厢里跑来跑去,甚至大声哭闹。”
也有人表示,理解家长带小孩出门的不易,但如果打扰到别人,家长还是要给予必要的教育。“孩子在高铁上不停吵闹,打扰到别的乘客,最根本的症结还是在于家长对小朋友的教育。”
家长黄丽珍直言,如果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尝试先与周围乘客沟通致歉,避免争执。“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是先哄孩子。如果实在没哄好,还是把乘客打扰到了,那肯定会先致歉,然后再找解决办法,比如转移一下孩子注意力,找乘务员换个位置等。”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云表示,这与孩子的生理发育有关。“童年时期,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执行力不足,比如在需要安静坐好的公共场合,孩子无法安静坐着,这可能并不是孩子故意的。”
鉴于儿童执行力功能不足情况较为普遍,朱云建议,公众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及其家长应尽量多些宽容和接纳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自制力及执行力方面会有很大提升。”
“儿童车厢”这一方案是否可行?
有网友建议,为带孩子的家长设置一个专用的车厢。这一方案可行吗?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红昌认为,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旅行途中的舒适、安静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静音车厢”“儿童车厢”“家庭包厢”等的需求。因此,设立“儿童车厢”的建议,对铁路部门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运输人性化、精细化服务会起到促进作用。
2020年12月24日起,我国铁路部门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服务,受到各方好评。
李红昌说,铁路部门可借鉴“静音车厢”拓展出“儿童车厢”。“开设‘儿童车厢’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只需要把高铁某几节车厢设置为‘非安静车厢’即可,并在旅客选择时给予一定提醒。”
而对于“儿童车厢”的定价问题,李红昌分析,“定价需要综合考虑铁路的市场性和公益性。若强调市场性,就可以制订差异化的价格;若强调公益性,则按照统一价格进行不同车厢的选择。当前看,还是比较适合采用统一定价的方式,以方便不同群体乘客的实际需要。”
资料图 视觉中国供图
这个问题,
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各家媒体纷纷发表观点。
北京晚报:
带孩子被提醒?高铁上孩子不该被过度“关照”
人还没上车,先被提醒管好孩子;孩子在座位上安安静静,乘务员又来提醒,似乎认定了孩子会有哭闹行为。可据苏小懒介绍,车上有成人在打电话、聊天、开外放,乘务员不管,只提醒带孩子的家庭。这样的特别“关照”,让人极度不适。
乘务员专门提醒带孩子的家长,恐怕与饱受争议的“熊孩子”话题不无关系。一段时间以来,高铁“熊孩子”事件频出。踢座位靠椅、大声喊叫、车厢内踢球,种种行为让“熊孩子”成为众矢之的,也有家长因熊孩子发生冲突。为了制止“熊孩子”的行为,各方都操碎了心,想必乘务员也是在“熊孩子”压力下特别“关照”了带孩子的家庭。
不可否认,个别“熊孩子”的打闹,影响到了乘客的体验;一些“熊家长”的确没尽到管教之责。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孩子都是“熊孩子”,所有家长都是“熊家长”;更不能因此把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判定为“熊”,所有家长的照看方式都认定为失责。乘务员在家长还没上车的时候就开始提醒管好孩子,貌似善意的背后,是把个别人的问题,推演到其他人头上,让每个带孩子的家庭都沦为被防范的对象。由点及面的未雨绸缪可以理解,但以偏概全地泛化打击着实不该。
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成年人的“熊观念”。前不久,有网友称一高铁广播反复提醒婴幼儿哭闹需要去车厢连接处,甚至只要有哼唧声就要带离。结果10个小时的旅程,有家长绝大多数时间都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过度“关照”,不断拉低“熊”的标准,可能让不“熊”的孩子遭遇不应有的冷眼。多少家庭因为带孩子坐高铁谨小慎微、担惊受怕,仿佛低人一等。长此以往,难道不会引发更多争议,激发更多矛盾?
熊孩子不是洪水猛兽。如果连画画都要提醒,连哼唧都要带离,到底是孩子太顽皮,还是成人太矫情,甚或社会的包容度太低?最近,一段3岁小朋友不哭不闹乘坐10个小时高铁的视频引发关注,不少网友对孩子和家长交口称赞。孩子如此乖巧的确难得,但并非所有孩子都是这样的天性。如果10小时不哭不闹才是好孩子的标准,不免让人担心大多数孩子的处境。
孩子坐高铁,家长有责任管教,这是对乘客的尊重,对高铁秩序的维护。同时,社会也该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过度“关照”。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别对过去的自己那么苛刻。
上游新闻:
一句“管好你的小孩”,就能让熊孩子变小天使?
据上游新闻消息,当天苏小懒还未走进车厢,还站在车厢外,乘务员便提醒她管好孩子。更令她感到困惑的是,“这节车厢所有带孩子的家庭都被单独提醒了”。的确,近年来,高铁上因为孩子吵闹而引发乘客与家长冲突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不能以少数极端例子,对所有的儿童和带孩子出行的家长“一视同仁”,甚至孩子什么都没做,就先进行“预判”,这无疑是一种偏见。
高铁“熊孩子”事件频出,大众厌恶的是那些对“熊孩子”吵闹心安理得的“熊家长”。但如果提前预判“熊孩子出没”,则是对那些有意识地让孩子尽量在公共空间里保持安静与秩序的父母的不公平。苏小懒就表示,当时整个列车车厢都非常吵闹,甚至听不到广播的声音,不光是孩子的说话声,有的成年人也在打电话,有的人手机还开着功放。用最高的音量功放短视频魔性笑声与熊孩子的吵闹声,这两者哪个更让人难以忍受?恐怕比不出个高下。
所以,这次事件也警醒我们,一味声讨“熊孩子”可能会对大众认知产生错误引导。关于在公共场合里“碰到熊孩子”的吐槽,经常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话题。但多数情况下,其内容图的还是情绪发泄、吸引流量。“熊孩子新闻”化身流量担当,通过扩大舆论场的撕裂和冲突,制造一种“情绪狂欢”。这也是为什么,苏小懒会呼吁媒体“对这类现象进行正向积极引导”,同时希望“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提供更有温度、更有方法的公共支持”。
婴幼儿哭闹很难避免,所以中国历来推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呼吁人们“幼吾幼”,不能单纯依靠其他社会成员的自我约束和不断容忍,更应该思考什么是“幼吾幼式”的公共空间规划与公共服务。让熊孩子变小天使,不能仅靠一句句生硬提醒,更需要一个包容、便利的育儿环境。
面对带孩子出行的父母,除了铁路工作人员在劝解中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公共交通系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开辟专门的“家庭车厢”“安静车厢”、比如给孩子提供“安抚玩具”拼图贴纸等。比“禁止熊孩子出没”更文明的,是探索如何尽量满足多种人群的不同需求,从而让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能在公共空间融洽相处。
“熊孩”变“萌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支持与容忍,一个对孩子更友好的社会,也有赖于切切实实地投入。社交媒体少一些“妖魔化”的“发疯文学”;媒体多一些正向积极引导;职能部门和公共交通工具管理者发挥作用,改善公共空间规划、提高公共服务,给予每个成员充分的空间,相互包容的“儿童友好社会”才得以实现。
资料图 视觉中国供图
极目新闻:
尊重和包容应该是相互的
高铁上各种喧哗吵闹的问题,向来是社会焦点话题,再加上苏小懒算是名人,粉丝众多,她这一番“控诉”,立刻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支持她,认为在孩子没有吵闹的时候,事先连续发出“警告”,的确会让带孩子的家庭感到被嫌弃和歧视。也有人觉得,这是不是太玻璃心了,乘务员只是履行工作职责,未雨绸缪,避免产生问题,这都要投诉的话,那是不是警察提醒你不要被骗被盗,也要被投诉?争议发酵到后来,逐渐变成了孩子家长和“无孩一族”的嘴巴仗,你说我苛责幼儿,我说你自私自利,每个人只基于自己的立场发言,最终就是无休无止的争吵。
列车上儿童吵闹这件事,每个不同的车厢,不同的现场,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给予不同人的感受都大相径庭。苏小懒表示,当时整个列车车厢都非常吵闹,很多成年人都在打电话,开外放,大声聊天,乘务员却完全不提醒他们,只针对带儿童出行的家庭进行提醒,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她同时还提出,一些列车广播会播报:“如果婴幼儿哭闹,请到车厢连接处安抚。”而车厢连接处人来人往,晃动较大,并不安全,她认为将无法控制自己哭闹的婴幼儿“驱赶”到这样的地方,同样也是一种歧视。
所有这些争论的根源,依然是个人需求究竟应该为公共需求让渡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保证这种让渡是公平合理的。比如,要求包括孩子在内的广大旅客,共同依靠自律,去维护安静和谐的乘车环境,就是让出部分个人需求,去满足社会共性的需求。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律自控的能力不一样,家长管教的方式和效果也不一样。所以,在让渡个人需求时,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律要求所有孩子都像成人一样听话,甚至成人都可以不听话,孩子却一定要听话,这显然不公平、不合理。但换个角度想想,苏小懒呼吁大家对带孩子的家庭更包容,而她自己有没有与乘务员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有没有试图去消除隔阂和误会呢?她直接选择投诉,是不是也显得有点不太包容呢?
在公共场所,尊重和包容都是相互的,处理事情的过程和态度,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哪怕是很多非常厌烦孩子在列车上哭闹的网友也坦言,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特别小的孩子哭闹起来,家长也是很无奈的,不是想制止就能制止的。令人反感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些放任孩子打闹,骚扰他人,却置之不理甚至态度恶劣的成人。一般来说,只要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对孩子进行了管教和安抚,其他乘客也会多一分理解,少一些摩擦。
作为孩子家长,也不必滋生“全世界都与我为敌”的心态,对于他人正常的提醒,不必太过敏感,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微笑可以消弭很多纷争,带来和睦与安宁。当然,如果对方的表达方式确实有问题,据理力争也是行使正当权利,公共服务本来就是在不断改进中持续进步,公共环境也是在开放友好的沟通中不断变好的。
至于苏小懒和很多家长所呼吁的,建立儿童友好型社会,首先就是要从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入手,很多带孩子的家庭,需要的不是管束,甚至不是他人的忍让,而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如何在列车这样的公共环境中,帮助家长去照顾好孩子,管好孩子,而不是只是冷硬地提醒和警示,是公共服务应有的责任感和温度。只有公共服务到位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纠纷才会减少,才更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儿童、体谅育儿家庭的友好氛围。
澎湃新闻:
“熊孩子”“厌童症”,两个糟糕的标签
作家苏小懒带着孩子乘动车,孩子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却被乘务员两次主动提醒“管好孩子”,而且这节车厢里所有孩子都被“提醒”过。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感觉被冒犯,已经向12306投诉。这事很快被媒体报道,并且还上了热搜。如果单独拎出来,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就要投诉,让人感觉作家本人很“矫情”。其实,这只是今年暑假以来关于“车厢里的熊孩子”和所谓“厌童症”的大讨论的又一次沸点时刻。
近期,关于车厢里孩子吵闹的新闻不断,之前舆论往往归咎于“熊家长不管”,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很多5岁儿童以下乃至婴幼儿,本身就没有发育出完善的自控力,在高铁的封闭空间里很容易失控、大哭大闹,这不是“熊家长”放纵不管的问题。但是,这些带婴幼儿出门的家长却遭遇了苛待,甚至一不留神就成了“熊孩子”新闻的主角,因而战战兢兢。
“熊孩子”的帽子太大,如果不区分孩子的年龄、具体场景等等,很容易就遮盖了真问题:有的是家长的监管失职,有的是对儿童的不宽容乃至敌视的情绪,有的是因为公共服务设施对儿童不够友好。
目前,苏小懒的微博成了带婴幼儿出行家长的“诉苦大会”。有的家长投稿称,自己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被乘客质疑“太吵”。有的称,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有的称,带一岁9个月的孩子刚坐了高铁,孩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吃东西,乘务员专门过来提醒,不要让孩子踢前面的座椅……还有就是,一些车厢广播里频繁广播“如果孩子哭闹,请带到车厢连接处”。
在前述的喧嚷背景之下,苏小懒才觉得,乘务员“主动”过来提醒管好孩子,充满着“冒犯”的意味。她认为,“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都没有做,就单独、专门过来提醒所有带孩子出行的家庭”,“全国很多趟高铁多次广播——如果婴幼儿哭闹,必须去车厢连接处(车厢连接处晃动大、噪音大、接开水的多,非常容易摔伤)。”
关于“喧闹的车厢”的讨论,已经保持高热很久了,其实问题不仅在车厢里,背后是公共场所属于谁、如何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等严肃话题,特别是“厌童症”的概念被提炼出来之后,更是加剧了舆论场的分化。有观点认为,“厌童症”本身就是一种话语陷阱;也有观点认为,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流量密码。
如果一方秉持着“我在车厢里绝对不能被打扰”的偏执,另一方自带“我孩子还小”的滤镜,那么舆论场就只有撕裂和对抗;如果一方把“你的孩子关我什么事”的冷漠当成权利,另一方坚持“我的孩子就是全世界”,那么口水只会制造口水,而不是产生进步。
放下偏执和成见:打捞苏小懒微博里那些家长的真实诉求;换位思考一下,当你带着一岁的孩子出门,动辄就被请去颠簸的车厢连接处,是不是会意难平?想一想,自己出差累得精疲力竭,本想在车厢里眯一会儿,却被吵闹声逼到崩溃,又会怎么反应?
“喧闹的车厢”的讨论热了这么久,对立和撕裂肯定不是解决方案。“熊孩子”是一个糟糕的标签,让婴幼儿家长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动辄引爆网络狂欢。“厌童症”哪怕是一个伪概念,也应足够警惕,不能打开“潘朵拉的魔盒”。解决之道还在于全社会共同探索建设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多想办法,少搞对立。
资料图 视觉中国供图
齐鲁壹点:
宽容待娃是应该的,可带娃家长也别太“矫情”
因为坐动车被两次提醒“管好小孩”,女作家苏小懒愤然向12306投诉。这两天,这件小事竟冲上了热搜,成为舆论场上的一个热点。
乍一看,这一舆情来得颇为突兀。可仔细一想,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不知是成心还是无意,苏作家引爆了一个由来已久的“敏感”话题。在公共空间中,家长应如何管理自家的孩子,成人应如何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是持续多年的议题。几乎每一则这方面的新闻,都会引发公众对这一议题的新一轮热议。从这个角度看,苏作家投诉乘务员的事能冲上热搜不足为奇。
投诉乘务员的事并不鲜见,可像苏作家这样的投诉者真不多见。根据她自己的说法,她之所以向12306投诉,是因为乘务员在她带娃上车前后,两次单独提醒她“管好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这是乘务员对她的冒犯——上车前,什么都还没做呢,乘务员就单独提醒她管好孩子,别让孩子乱跑打扰别人,这是一种冒犯;上车后,自己孩子只是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画画,并没做别的,乘务员又过来提醒了一次,这是又一次冒犯。
想必,苏作家是一个敏感的人。在孩子并无“异动”的情况下被单独提醒,她有所不悦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乘务员在做提醒时又没有特别注意自己的语气,这份不悦可能会更严重一些。但是,如果就此把乘务员的提醒视为一种冒犯,那就太“玻璃心”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下安安稳稳,并不意味着随后不会有“异动”。在这个意义上,乘务员事先提醒一下,给带娃家长“打打预防针”,非但没啥不妥,甚至还很有必要。这些年,在列车车厢这样的公共空间,孩子任性而为家长不管不顾的情景,人们已经见过不少。
从相关报道来看,乘务员的提醒虽是单独进行的,但并单独针对某个人。苏作家自己也承认,在她被单独提醒之后,所在车厢所有带孩子的家庭都被单独提醒了。在工作过程中,乘务员对所有带娃家长一视同仁,并没有区别对待,刻意跟某个带娃家长过不去。
总的来看,乘务员做得没错。至少,正如已有律师所指出的,提醒带娃家长的做法在合法性上并无问题。非要把乘务员的提醒当成一种冒犯来投诉,按照不少人的说法,那就太“矫情”了。
不错,在致力于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当下,人们应对置身某些公共空间的儿童有足够的包容,不能用成人的行为规范来苛求他们。但是,也要谨防矫枉过正,走向另一个极端,把对儿童的宽容与忍耐“演绎”成溺爱与放纵。
一言以蔽之,宽容待娃是应该的,可带娃家长也别太“矫情”。
广西新闻网:
提醒旅客管好孩子,“多此一言”有何不可?
坐高铁出行,谁都希望能享有安静、舒适的旅途。但是,一路风景如画,车厢内“熊孩子”的吵闹声不绝于耳,常常会令让“静静的旅途”成为奢望。一个人的吵闹,带来一车人的烦恼,也就成了出行途中的一种痛。如何管好动车上的孩子们,成为攸关美好出行体验的一道考题。
高铁上,“熊孩子”引发的闹剧并不少见。5月2日,一女子乘坐动车途中因制止“熊孩子”撞椅背遭到对方家长掌掴,因为该女子进行反击,警方最终认定双方构成“互殴”;前不久,河北一高铁熊孩子在车上乱跑,发出吵闹声,女子怒吼,网友一片叫好……孩子一闹,满车不得安宁,偏偏家长又“护犊心切”,以至于一旦“熊出没”,全车都不得安宁。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向往“静静的旅途”也是多数乘客的心声。回顾一起起“熊孩子”引发的闹剧,总会有人体谅孩子家长不易,也有人理解被打扰旅客的无奈。公共场合不是个人场所,孩子再可爱、再年幼,也不是放任自由影响其他人权力的理由。那么,如何管好孩子们?相比事后“熄火”,善意提醒、事前防范很有必要。为此,乘务员对带有孩子的旅客进行提醒,自在情理之中。
诚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吵闹。作家苏小懒的孩子能安静坐在动车座位上,说明家长管教有方,孩子规行矩步,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孩子们的吵闹并没有写在脸上,乘务员并不能一眼辨别。如果提醒家长管好孩子也有错,那么,很多教育或许都在“冒犯”。譬如说,老师们在学校反复教育孩子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正直的孩子、道德高尚的孩子”,那么,按这种“未吵闹则不应该提醒”的逻辑来说,很多提醒和教育又岂非一场“冒犯”?
善意的提醒,是安静的前提,也是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服务行业不易,理解和尊重是良方。出行途中,文明提醒不可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多此一言”的提醒,不妨多些包容吧!
对于这个问题,
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中国之声、扬子晚报、齐鲁晚报、上游新闻、微博@苏小懒、新民晚报、澎湃新闻、齐鲁壹点、广西新闻网、极目新闻、网友评论等
关键词: